“要不是你用脚踩,也不会蹦了我的手,都怨你,都怨你……”小时候的大年初一,东西邻家的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听着哪里有鞭炮声就跑向哪里,往往为了能多拾几个小鞭炮能跑遍整个村,崭新的衣服不到一晌就弄得脏兮兮的。有的不慎蹦手的,甚至把没有灭火的鞭炮装进口袋内把衣服“爆破”出一个大洞,直到天明后嬉笑哈哈的各自回家吃饭。 ob'{R}3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记忆中儿时的年味最足。 F]VU:UP)
一进腊月,村庄内拨浪鼓声、吆喝声、叫卖声,声声不断:“小钢针五色线儿、顶针儿卡儿糖块儿;红头绳儿皮圈儿,拉炮火机洋火儿,琉璃咯嘣琉璃珠儿……,快来买了!”总有些小孩子跟在大人屁股后,看到想要的东西便死缠硬磨着要家长买,然后一溜烟跑个没影儿。从此,满大街都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年味也在小孩儿的耍闹嬉戏中蔓延开来。 7XlUS2;lpy
干干净净过大年。在农村腊月扫房子是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腊月18日要谢土祭土神爷,这天过后就不能再扫房子了。我们那时住的都是土坯房四合院,往往是东家扫了西家扫。扫房前,东家帮一把、西家搭一手,不一会就把家具、铺盖等一应搬到室外,便开始扫除。清扫房梁楼板上的蜘蛛网,灰尘,需要在笤帚上绑上一跟长竿子,在鼻子上挽上一条毛巾,遮挡落下的灰尘,避免呛着咳嗽;家里打扫干净后,就开始院内的家具和铺盖等的清洁了。家具是要一件件地擦洗干净的,铺盖要一件件挂在院子里用于晒凉衣服的铁丝上,用七八十公分长、直径2公分左右的木棍敲打,直到看不到灰尘飘起止,然后,物归原位。我们也帮着大人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甚是小心,唯恐打坏了什东西不吉利。紧张的扫房结束,整个人黑眉糊眼的,匆匆用香皂洗把脸,抹点雪花膏,躺在炉炕上稍事休息。 %b<T,/]BZG
买年货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之一,一听说大人要去购置年货,便屁颠屁颠地跟着父母爷奶来到每个村子仅有的一家供销社,幸福欢乐的笑容像是固定在冻红的小脸蛋上,洋溢在人群中,弥漫在空气中。 tg*Y /e
供销社柜台鞭炮摆放的地点就是孩子们立定的位置。一排排的鞭炮,整齐地码在一起,100响的、200响的、300响的,500响的,窜天猴、拉炮、摔炮等。只见买鞭炮的人群里,尽是小孩子钻进去拱出来,兴奋的合不拢嘴,没等家长付钱就拽出一个窜天猴跑出去点燃,伴随着孩子的一阵阵高呼,“唧的一声”飞向天空,啪的一声,小孩蹦高儿,大人乐呵,好不热闹欢畅。十岁之前记事起我家最大也不过买一挂500响的鞭,等到大年夜才焙到火边,五更起来燃放的时候更响也最充分,只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500的鞭炮才逐渐被5000响或10000响替代。 `}?iov&R?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人们在“灶王爷”神像前摆放香烛、糖瓜、清水、草料,一来是让灶王爷嘴变甜,好去玉帝那儿美言几句;二来是想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以免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乱说乱奏,清水草料自然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备下的,老百姓期盼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将吉祥,祈愿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现在虽然也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延续,但终究没有那么中规中矩了。 U]>}`dLu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春节的序幕就缓缓拉开。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去担土(调煤),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磕响头,初一长者家里走,这样的程式伴随着我的童年甚至我是青少年时代。 >tnA1MgW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们拍手笑,穿花衣带花帽,等不得新年的来到,东家走西家跑,耍珠儿放鞭炮,鼻涕冻成冰疙茬。说的是小孩子们早早的就把父母买的新衣新帽穿戴上,不顾天寒地冻,迫不及待过新年的喜悦心情。 6eAhh6\
到了腊月三十,大多数的父亲领着孩子贴年画,贴对联。那个时候,对联都是自己买来大红纸自己写,或找村里会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写的,字体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那时候不懂书法,小孩子们三三两两在旁边凑热闹,时不时还会把文化人的墨汁弄撒一地,被大人狠狠地在屁股上揍上几巴掌。写好对子后,父(母)在炉子上熬点白面浆糊,然后拿一个扫帚疙跺,蘸上浆糊,刷在门框上,对联便贴上了。要是土墙,还需要用笤帚先把浮灰扫掉,再用浆糊小心翼翼的把对子一联一联用手按上去。有的孩子帮父(母)拿拿对子、跑跑腿,有的站在对联前,有模有样地指着对联上的字念着,读对了,大人满心欢喜,夸奖一番;字念错了,则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E*'VB2?w{
热闹不过大年三十五更,年火点起,火光冲天;窜天猴、烟花飞上了天,家家户户门口院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随之红哗哗的鞭炮纸屑落了一地,喜庆的年味被渲染到了极致。大人们敬奉神灵过后,就开始忙活着做饭捏饺子,孝敬爷爷奶奶、犒赏辛勤了一年的家人;小孩儿更是不着家,钻出被窝就全村乱串,哪儿有鞭炮声,哪儿就有他们抢拾鞭炮“忙碌”的身影。整个村子里,炮竹散发出的烟气弥漫在空气中,闻着都有一股特别的“年香味”。 "
\NC<krd2
记忆中的年,是对穿新衣戴花帽的期盼、是“撒野般”玩耍的回忆、是乖乖跟随父母歇亲戚(串亲戚)拜年的亲情、是全家老小欢聚一堂的团圆。那个时候,尽管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但只要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全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并不丰盛的饭菜,谈论着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说笑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有欢声笑语、有祈盼祝愿,拿上长辈们给的毛毛压岁钱便欣喜如狂,便是儿时记忆中最深的年味了。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