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休息,按惯例,我去了一趟早市,买了家里一周需要的菜。在老城住,附近就是早市,很方便。即使是家里不需要买菜,周末我也喜欢去菜市场逛逛,看见菜,感觉太亲切了,就像回到了童年。 BZa0|
小时候在邙山长大,按照“计划经济”的规定,当时邙山要种小麦、玉米等主粮,不让种菜。因为缺菜,对菜的感情太深了。那时候,夏天蒜面条,冬天糊涂面,要是面条里放有些菠菜、白菜,那简直美的不能行。 U
8^fua0
记得5岁那年,二姑去邻村翻大寨田,带我去吃了一次晚饭,菜是猪油炒萝卜,天哪!萝卜怎么能这么香?那次,因为吃得太撑了,晚上肚子疼了一夜;“立芥疙瘩”腌的咸菜也好吃,有次去别人家做客,芥菜丝切的细,又放了香油和酱油、醋,太可口了,我贪嘴吃快了一点儿,被人家好一顿训斥。 7OA@BvmY
当时李楼、安乐等乡是“菜区”,吃菜方便,邙山上的姑娘都以嫁到那些“菜区”为荣,过年回娘家见到村里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像是“元春省亲”一般。 ? /1AIs
因为家穷,买不起“冬储菜”来吃,况且家里养的有猪、牛、羊、鸡、狗…,要吃食。天快冷的时候,我家老掌柜都会拉着架子车,去李楼、安乐那里捡拾人家“收菜”丢弃的白菜帮子,回来后把稍微嫩点的“卧酸菜”炒着吃,太老的“老梆子”剁碎了喂家里养的鸡和猪。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家里喂的牲畜多,老掌柜去“拾菜叶”总是把车装的满满的,“密流扎圈”,当时史家屯到我们村还没有“机场路、王城大道”,还是一条土柏油马路,坡又陡,幼小的我和哥哥就牵着牛,去道北“接车子”,才能把一大车菜叶拉回家。 pJOKn]+s/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实行了,我家分了十几亩地,想种啥种啥,再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了。老掌柜心一狠,在田间地头种上了“南瓜”、“茄瓜”、“茄子”等,就连我家房前屋后也种上了“丝瓜”、“葫芦”、“菜豆角”等爬穰的菜种。好家伙,青菜和豆角、南瓜结的勤,一天不摘,就老了,家里根本吃不完,我们还得去市区卖菜。 zTDu\Gdt%
记得十几岁那时有一次,还在三中上学,当时脸皮薄,自卑,性格也懦弱。周末、节假日骑着家里“二八”凤凰自行车,带着个“菜篓”,到了西工菜市场,还没卸下篓子,就被两边摊位的人赶来赶去,只得离市场远远的放在马路边,又被城管人员“夺了秤”,训斥一顿。天快黑的时候,只好推着半车菜回家,到“一零三”时不巧又碰见几个隧道局、二公司的美女同学,当时那个羞得啊,恨不得把菜赶紧扔了,
|
一共有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