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文章


2016-11-02

光辉岁月之石油人家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f}G9dh$  
  从青海的帐篷城到大庆的干打垒,无论是高寒缺氧,还是千里冰雪,都无法阻挡石油人找油的脚步。他们怀着赤子之心,肩负起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在最艰苦的地方以意志扎根、用理想放歌,谱写出一曲曲壮丽赞歌。 x0m&(OwL  
  石油人在哪里钻出了油,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就把自己的子孙繁衍在哪里,就把自己的青春化成绿叶和鲜花栽种在哪里。石油人习惯了苦中作乐,在奋斗中实现从无到有。“风雨浸衣骨更硬”“草毡泥潭扎营盘”,石油人形成了一种广阔、苍茫,知足常乐却又不服输的特有性格气质。(韩朔)  i#<OYk  
  干打垒:一个标志 一种精神

  
`};I s  
  【时代背景】 /|}bJKI  
  干打垒,最早在大庆油田出现是1961年。这一年,是大庆油田全面开发的发展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最重的一年。为坚持大会战,全面开发大油田,大庆石油会战工委年初就部署“六大准备”,其一就是“搞好生活准备”,后来召开万人大会动员职工“占领五个阵地”,其中伙房、农田、干打垒3个阵地是重中之重。“干打垒精神”也应运而生。 gU:8I  
  【搭建过程】 tXZ umIz*  
  干打垒是北方农家用黄黏土作原材料建造的一种房子。这种房子除门窗和房檩子用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所需原料为大量的黄黏土、少量的木材,再掺杂一些羊草和芦苇。一般来说,单间结构的干打垒需要20天到1个月就可完成。 D2OZG A,K(  
  搭建干打垒主要有五道工序,即埋设桩头板和备夹木、清除地表黑土和夹木、向夹木内上土并踩实、夯土、启檩子和撒羊角(柴草)。 & a~eAd  
  “铁人”徒弟许万明(右后)于1970年的全家福。
  【讲述】 w"_3u  
  
能住进干打垒就很开心
A,!:x/X*  
  东北民谣说萨尔图三件宝:白芦苇、青羊草、沙土打墙墙不倒。这沙土打墙说的就是干打垒。干打垒这种就地取材、筑法简便、低矮土气的房子,虽然土得掉渣,却在石油大会战中为成千上万的会战将士遮风挡雨、避暑御寒。 -#o%6)k(g1  
  1961年,我们钻井二大队刚刚成立,生活尤为困难。王进喜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工人们先有个窝。王进喜专门安排一名副手抓基建,大盖干打垒。我们这些钻工看到那散发着泥土、原木、芦苇香味的一栋栋新干打垒,开心得不得了。仅1961年,王进喜带领钻井二大队就盖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干打垒。 Fm( e4 O  
  然而,干打垒盖了一栋又一栋,住房仍然紧张。我们1205钻井队仍然住在地窝子或帐篷里。 S,axM?b`  
  1963年5月下旬,我们队在大庆张铁匠东侧10多里地的刘高手处打井。一天,大队长王进喜提出在解放村大队部附近盖8栋干打垒。 9'I/v+1H  
  说干就干。经过我们全队人近两个月的倒班奋战,一栋干打垒框架成型了,期间没有耽误一个钻井生产班。 d9=f ApFG  
  1963年,1205钻井队盖成了首栋干打垒,我也迎娶了漂亮能干的妻子——胡秀英。由于井队距离家属生活基地远,我们俩仍然一个住在井队、一个住在基地。 gnr|'H'+  
  1965年,当妻子生大儿子许庆荣时,我在大连。由于通信困难,等我接到电报赶回家时,儿子已经出生半个月了。妻子借别人的干打垒坐月子。转眼到1968年,在长女出生前,我们住进了自己的干打垒。那以后,每个月从30多公里外的井场赶回家看一眼妻子儿女,我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此后,在干打垒里,我们又相继迎来了两个女儿,一住就是12年。(口述:许万明 采访:王志田 张建国) XeJhj%n|$  
  帐篷城:一个摇篮 一段回忆 $:zyhh,o  
  【时代背景】 @)ZD!sg`  
  茫崖,蒙古语的意思为额头。1955年,勘探队员在柴达木盆地茫崖周边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咸水泉发现了含油气构造。当年10月,青海油田第一口探井——泉1井成功钻探,揭开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序幕。1956年4月,青海石油勘探局机关由西宁迁至茫崖。 "%f[,bO  
  【搭建过程】 #F6I?3#x  
  勘探初期的青海油田一穷二白,万名职工家属在茫崖等着房子住。搭建帐篷经济实惠又耗时短。勘探局通过原石油工业部协调,从青海省拿到了采购3000顶帐篷的计划指标。 *vvJK2lv_  
  一般4个壮劳力一天能搭建五六顶帐篷。每顶帐篷搭完后,必须在四周固定6根以上绳索,以免被大风吹跑。经过半年努力,一座长3公里、宽1公里的茫崖石油帐篷城拔地而起。 qL@;MS[  
DPAAA)  
N s:]=m  
  赵大年(左一)与队友在帐篷旁合影。
  【讲述】 q(>,  
  自制防蚊“雪花膏” pes33L!?:3  
  我今年79岁。18岁那年,我随部队从兰州出发,历经一个多月来到柴达木盆地,投身石油事业。 -9aD#}[,3a  
  1956年,青海油田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泉子首次发现了工业油气流。随后,原青海石油勘探局组织茫崖石油大会战。当时,我是研究院的学徒,每天跟着师傅学习测量。起初,茫崖石油基地帐篷城只有100多顶帐篷,大多数参加会战的职工家属没地方住,晚上一二十个人挤在一顶帐篷里睡觉。 l>as  
  到了1957年年初,茫崖帐篷城初具规模,3000多顶帐篷横竖整齐排列。帐篷城里有街道、托儿所、医院门诊、商店等。站在高处往下看,帐篷城就像草原上觅食的羊群一样壮观。 aC*.3![  
  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季最难熬。由于物资匮乏,帐篷里取暖的煤块都是定量供应。白天,帐篷里煤炉基本都不用,只有晚上才将煤炉点燃“奢侈”地取两三个小时的暖,睡觉前还得用煤渣把炉子封起来。深夜,帐篷里的温度与室外几乎一样,零下几十摄氏度。早上起床,胡子、眼睫毛都变成白的了。最冷的时候,他们就到戈壁滩里挖一些红柳根点燃,将拳头大的石块烧得滚烫,装在铁桶里密封住,放在床边取暖,能管好几个钟头。 i=TX7.p  
  夏天,戈壁滩里的蚊子特别多,而且毒性大。为按时完成测量任务,大家想尽办法与蚊子“搏斗”。测量四班班长杨大江是个南方人,聪明能干。他把食堂装面粉用的袋子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将沉淀的面浆水与没有加化学原料的钻井泥浆搅和在一起,出工前抹在脸上,防蚊效果极好。后来,大伙给这种防蚊“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昆仑牌“雪花膏”。 6QEX,f6_h=  
  茫崖帐篷城是青海油田发展的摇篮。那个年代,青海石油人吃苦不怕苦,受累不怕累,没有一个人是“逃兵”,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找不到大油田誓不罢休!(口述:赵大年 采访:吉海坚) < Ao9np  
  土窑洞:一段岁月 一个信念 $bg] I/)  
  【时代背景】 "8.Es"-  
  20世纪70年代,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大批会战人员的住宿问题解决不了,好多人晚上睡在车上或临时打地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后勤人员经实地考察后,号召长庆石油人效仿当地村民,挖山填沟、建土窑洞。 j.M21>]]7  
  【搭建过程】 8 pSMO  
  窑洞选址一般在黄土高坡的崖下,正面垂直90度,削平以后,往里面挖出5米左右深的一个圆弧形状,窑洞就基本形成了。挖好窑洞后,用水、麦秸和黄土搅拌成泥,把窑洞四周的墙壁抹一遍,在窑洞里一侧用土坯盘一个土炕,烧干后铺上席子就可以住人,建造周期20天左右。“冬暖夏凉”是陇东土窑洞的特点。 xJ;zV{ (?n  
退休后的李长全。
  【讲述】 9sjqFZJ  
  没人喊累叫苦 oMv sl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从玉门油田转战到长庆油田。那时住的是地窝子,在地面下挖出约1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用高粱秆支好,顶上搭上树枝,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后来住上了干打垒,再后来住上了当地农民打的土窑洞,我们可高兴了。 3w_3H4_?  
  八九平方米的窑洞,只能支一个1.5米大的床,我和妻子还有两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幸亏当时孩子还小,做饭睡觉都在窑洞。我们穿的衣服上全是补丁,膝盖和屁股上最多,是补丁加补丁,谁也不嫌难看。没有洗澡的条件,身上会有虱子,头上也有。夏天还可以在长庆桥的泾河水里洗个澡,冬天就没办法了。没有厕所,出门看见小沟小坎就地解决一下,孩子的大小便都是接到盆子里倒掉。 tE}E2b+b  
  窑洞也是蚊子苍蝇的家,整天到处嗡嗡作响。这里也是老鼠的地盘,到处打洞。别说放食物的地方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老鼠经常在被子上跑来跑去,老鼠屎到处都是。吃的是杂粮、玉米面、野菜,骆驼草籽也吃过。 sVz8'/5[7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都特别好,没有喊累叫苦的,一切为了工作。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拿下大油田。(口述:李长全 采访:张峰) .11GR6Q  
玉门油田:圆门宿舍的“大家乐” dTG#ZEw  
  圆门宿舍里的石油娃。
  玉门油田宣传部原部长李亮考证认为,圆门宿舍大概修建于1939年下半年。那时,玉门油矿刚刚建立,规模不断扩大,爱国知识分子不断来到油田。 W(EHE  
  圆门宿舍是玉门油矿最早的房屋,建在老君庙下方的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属于土坯房结构。这种土坯房虽然密封不严,到处漏风,但是有阳光、有空气流通。 ?d Zk{`7q  
  整个房屋外形修建成四合院的样式,北面是三间大房,一间是套间,两间是外室,西边和东边是两排单身宿舍,南边修建了一座厨房。整个圆门宿舍的大门朝南,大门两边是小卖部和邮局。由于这个大门是一个拱形门洞,所以大家称之为圆门宿舍。 `ITt>SZ  
  当时油矿四周荒芜,唯有圆门宿舍集员工住宿、招待、办公、休闲于一体,大家把这里当成下班后的唯一去处。大家聚在圆门宿舍院子里谈天说地,喝青稞酒,打麻将或者桥牌。彼此之间家人的感觉,常常让他们忘了身在戈壁的孤寂无聊。1943年年底,西河炼厂被洪水摧毁,新建的炼厂迁往玉门油矿四台区,圆门宿舍逐渐被废弃。(周蕊) z=/&]KJ  
吉林油田:地窨子里的苦乐年华 9f,~-90  
  吉林油田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复原的地窨子。
lT:Qm=  
  1970年,我刚来吉林油田时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地窨子。地窨子露出地面不到1米高的部分,是用破砖头、泥土和破旧窗框搭成的,房顶用油毡纸铺成并用碎砖头压住。室内是用木方子钉的床架,搭成大通铺,上面铺上草垫子,再铺上炕席,除此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ue=omk:s  
  一次,天空黑云密布,狂风四起,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哗哗地往地窨子里灌,挡也挡不住。水灌进来一尺多深,好多物品浸泡水中,洗脸盆等都漂了起来。风太大,把简易的房盖掀翻了。人们无处躲、无处藏,会战青年们喊的、叫的、忙的。大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用脸盆往外淘水。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水终于被淘干净了,大家个个像落汤鸡,地面已经变成了烂泥塘。虽然又苦又累,但是人人脸上都绽露着笑容。(口述:宗焕荣 采访:张旭晨 段艳秋 刘小宝) u|bVL[O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3723)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