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1-01-29

打马千灯

  这世间的年华如此轻薄,该来的总是迟到,不该去的却又过早泯灭了,唯有江南古镇还是那么安详地守望着千年流水,生死无边般宠辱不惊。 >i49KV  
  江南,岁月的跫音未响,云薄风暖的四月,我打马穿城而过。千灯,一如我前世深爱的青衣女子,朱唇轻启,兰指微捻,在我的梦境中浅吟低唱,如诉离伤。 ]5o ESQ>  
  烟雨江南,片时云梦。可以怡情纵意的地方不少,但真正让我魂牵梦萦的只有一处。 _nyz']"[l  
  我所沉溺的梦境是古镇千灯。 $]Af8>qT  
  ――题记 4^q;7LC\  
  曾经年少轻狂时,总是烂漫畅想“一枕暗香听橹声,寻梦无痕到江南”,总是在流光溢彩的梦境中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mV2M#  
  走过一座青苔遍布的石拱板桥,绕过一段斜草丛生的老屋土墙,嗅着一脉清甜淡雅的木犀花香,循着一曲缠绵婉转的丝竹管弦,终于抵达我寻觅许久的水乡人家,抬手轻叩苍老褪色的花格木门,一位身着青花布衣的女子缓步而来,我听到了久违的吴侬软语――你从哪里来? }dgq$YPu  
  她知道了我的过往,撑起油纸伞出门,说要带我游览千灯。一袭黑发摇曳处,错落丁香涟漪。 *09Cp49  
  漫步千灯,最让人留恋的当是贯穿整个古镇的石板长街。该街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进一步延伸修缮,终于成为号称“千灯一绝”的三里石板长街。整条街由两千多块石板铺就而成,这种条石有一个美丽的名称“胭脂红”,它的出处早已迷失在秦淮河的灯影桨声里,可它们的美丽却永远地镶嵌在了千灯镇的脚下。片片条石,穿针引线,胭脂淡染,为千灯这位静雅的女子缝制了一双娴静精美的绣花鞋。走在这样安静的石板街上,你不由得静下心来,轻下脚去,担心自己是一个冒然闯入的旅人,会一不小心吵醒了睡梦中的女子,踩疼了人家绣花的鞋子,人家会用一声嗔怪教你羞容满面。 2\\.1:aM  
  “足踏青石板,头顶一线天”是江南古镇古街窄巷的特有风貌,悠长小巷两侧房屋挑檐而出,临水而建。石板街下设水道与河相连,即使大雨滂沱,也从不积水,转晴即干。石板街上的高墙房屋与狭窄石条巧妙地构成了“一线天”的明清时布局,两侧小楼相依,隔街携手扣腕,楼下开店,楼上住人,楼阁相对,爱在咫尺,几可握手。雨后的石板街最是风韵依依,长短错落的石板,经雨水润泽,微微泛出胭脂赤色,仿若邻家少女与情郎对歌时脸上飞掠的红晕。间或,穿着古朴衣裳的千灯少女往来于小巷,江南布衣的身影渐行渐远,终是隐匿在烟雨迷蒙的巷子深处,像极了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 ;N%?6s9  
  “三园一条街,九桥四十景”,一条老街便能将当地的百姓生活点滴描尽。石板街的北街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老的店面,酒馆里年老的掌柜煮着新酿的杏花酒,哼着当年的祝酒歌,与酒客们谈笑风生。茶楼外悬着发黄的茶幌,一个年轻的小二来回忙碌,斟茶倒水的功夫已是炉火纯青。面店里的龙须线面,被厨子舞得自如流畅,刚一进锅就立马盛汤上桌,食客们吃过一碗总忍不住再添一份。这里还有一些年老的手艺人在操持着自己手中的活计,点心店里依然在卖传统工艺制作的桂花糕,豆腐店里还能见到用木盒盛装的老豆腐,茶壶店里的铜匠还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订做的茶具,他也在用双手敲打着自己美好的生活…… @H/>k`  
  转过一个街角,惊奇地发现了老式的剔透铺子:五六平米的小房间,贴满报纸的老墙,昏黄暧昧的灯光,锈迹斑斑的转椅,黑白电视机和陈旧的木质沙发,简单而井然地摆放。走进这间剃头铺子,看到墙上那些几十年前的旧报纸,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旧时苏沪地区的小弄里,眼前铺陈开来的是旗袍马褂的身影。在这里我所看到的是这样一种场景:剃头师傅用的不是时下新潮而昂贵的发剪,而是守着传统手艺,操着传统工具,给年长的当地居民理理头发,刮刮胡子,顺便闲话家常。此种情景,古朴中饱含温情。 Vy)]Z*;)  
  一道尚书浦将千灯镇环绕其中,仅凭几座石拱小桥勾连彼岸,与外界互通着有无,故而老街上的人们便成了居住在世外桃源的远古遗民,外界的喧嚣浮华丝毫不能浸染它的安详。他们世代沿袭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将自己的生命与千灯一起打磨得古朴凝重,静如荷叶雨凉,淡如藕花风香。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当地居民传讲着地方语言,他们悠然畅谈,外来的客人只能听见却无法懂得,只好让当地的年轻后生充当翻译,将他们引渡进了另一种向往的生活。 *IG\z26  
  撑一支长篙为舵,摇两片薄桨作橹,在尚书浦的水面上划开道道水纹,沿着水波荡开的方向,你便可以看到枕河而建的水乡民居了。它们浸染了岁月沧桑,穿越了光阴流转,早已成为钩挂着岁月痕迹的水墨国画,黑白交衬间零星晾出的几件彩色衣裳将近水老屋点缀得玲珑生姿,一幅完美的水乡画卷就这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此时的千灯,河埠廊坊,水宛幽弄,深宅大院,古井石板,恬静古朴,如诗如画,任你的思绪一纵千年,徜徉于千灯的烟火之中。 gc_0^TT'  
  千灯,总带着一种婀娜,一种诱惑,一种忽明忽暗的情愫。清晨,河上的大雾还未散尽,静静地坐在船头,一眼就看到了农家后院的石阶河岸,刷桶刷布的人影,锅碗瓢盆儿的碰撞,让这苍老的古镇顿生了些许生活气息。当中午的太阳晒暖了岸边的拦船石,又逢见几个灵气的少年,拿着长长的渔叉站在临河的大石板上叉鱼。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无忧的欢笑,便也想起父辈们描述的儿时捕鱼摸虾嬉闹玩耍的天真场景。那一刻,我甚至执拗地相信这群少年不会老去。这年轻的生命,尽现人生的无忧无虑。 Z hB2T  
  午后的阳光将我扰得有些慵懒了,倦意爬上眉梢,索性顺势侧身而卧,摘一片荷叶遮阳。我自信这缓缓的流水不会将我送得太远,我亦相信自己可以在千灯的柔水木楼间做一个安定的白日梦。就这样沉沉睡去,沾满露水的荷叶在头顶上被微风轻拂,略染水色的睫毛偶尔会因惊梦而微开轻合,我得以看到天空漂泊的流云,好似一朵朵盛开的白合。 F0c]?D\  
  待我醒来,已是傍晚。我的小船依然载着我静静漂流。睡眼还很惺忪,却分明听到人声,蓦然回首间,颇具江南风韵的船娘摇船而过。夕阳暮色之中,深蓝色的天空映衬着灯火齐明的塔与桥,将浓郁的暖色光调烘托得更加温暖。暧昧的颜色之中,听渔歌唱晚,一如那绵延婉转的昆曲,让人醉得酣畅淋漓。茶酒微醺的晚风缠荡在人们的四周。此时,小镇上的一切都被或明或暗的街灯装饰得如梦如烟。 g*Q>+v0NC  
  岸上的戏台早已开始热闹,台檐上的走马灯垂下鲜红的丝穗,闪不尽橘黄,转不完风光,唯有这戏台上的戏子,却是流转了一拨又一拨,他们用自己的年华传承着古腔遗韵――昆曲。昆曲源于千灯盛于千灯,继而走向全国。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风靡全国六百多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是一种以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以缠绵悠扬的调为演唱风格。昆曲名折《?西沙》也因其曲调优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而被称为“水磨腔”,寓意其韵如水磨漆器一般舒滑爽润,其调如水磨糯米一样细腻柔软。 Zj@y.x[  
  耳闻这样流丽悠远的唱词曲调,远来的我自是忍不住要去看看的,边停船靠岸,循着声响去找寻曾有的梦呓。沿着石板街向南摇移,不过几步之遥,我便与那声响重逢,这里便是昆曲鼻祖顾坚的纪念馆,又名“四宜小筑”。若你要问是哪四宜,即宜品龙井香茗、宜演悠软昆曲、宜奏江南丝竹、宜听苏州评弹,这四宜摆在一起,好不惬意。小筑的戏台之下设有茶座,待来客坐定,点一壶清香龙井,要两包盐煮花生,左顾右盼皆是昆曲戏迷,闲聊之中各有心得,何不就此先聊着,静候那开场的声响。 l-Sh1 w  
  笛声悠扬而来,台下的喧嚣戛然而止,大家都怕错过了一句词迷失了一段调。又一阵急促的鼓板之后,一位青衣女子挽袖而来,小步轻移宛若蜻蜓点水,在台下看客的心中柔柔一踩,他们的心湖也散开了涟漪。由于看得入神听得陶醉,多少端着青花茶碗的手就定在那里。台上演的是《长生殿》,青衣女子低吟浅唱,一笔青描绘不尽青衣娥眉粉黛,两抹胭脂涂不清女子人面桃花。倒是那一句“不提防,余年知离乱”的唱词,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将你的身心紧紧缚住。这样的剧作,这样的音乐,这样的表演怎能不使我沉迷?叹一曲《长生殿》,唱断了一弯尚书浦;唱一段《牡丹亭》,感化了三里石板街。 eoO"SOY  
  如此唱念做打,尽显风雅骚丽,我这样注定将要漂泊一生的游子何以承受这样安详的曲韵?害怕自己再听下去会沉醉在这样的梦境中无法醒来,便起身而退。我想再去拜访一下“千灯美人”――秦峰塔。 Y {H,P&W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登上昆山土墩祭海,于是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一座秦望山,后来人们在山上建塔为念,取名“秦峰塔”,它也因此成为千灯镇上保存至今的最古建筑。此塔形态修长,纤细俏丽,因而在当地又有“美人塔”之称。守卫这位美人的是一雄一雌的两颗千年银杏,人称夫妻树。一年四季皆有香客往来秦峰风塔参禅祈福,更是有不少少男少女来此祈求姻缘,夫妻树上挂了很多香客们寄托着香客们美好愿望的红色布条,红衬绿,绿映红,煞是好看。 sn^gk:< #  
  江南水乡,气候潮湿,云雾较多,时而稠密,时而疏朗,时而凝聚不动,时而清逸飘飞。雾中之塔,时隐时现,时明时暗,塔身绰约多姿,苗条潇洒,美似淑女,尽显了古黄韵味之美和清新脱俗之感。登上塔顶,千灯全貌便可尽收眼底。远眺桥水钩连,灯暖夜凉;近闻经声佛号,暮鼓晨钟。转身看到一幅长联――暮鼓晨钟,惊醒多少尘世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多少宦海梦迷人――心中便油然生起了许多无极无间的禅意,牵曳出几许悠远的怀古之情。 5&E 5T   
  千灯本是养在深闺未被人知的小家碧玉,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带给它另一种莫名的大气,这个人便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顾炎武了。公元1613年顾炎武生于苏州府昆山县千灯镇,这苍老的山水间承载了新鲜的心跳。炎武自幼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六岁读《大学》,九岁读《周易》,十四岁读毕《资治通鉴》。功课之余,其母王氏还经常给她讲述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激励他学习前辈先贤,这对他以后的学术成就和立身处世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OH+zO#7 ^  
  明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入学成为县学生员,开始随着时代潮流踏上科举之路。这时期的朱明帝国已是大厦将倾,炎武虽对政治产生了兴趣,但依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争逐为名的举业上。此后十余年间,他多次应征都未得一等,而国事却已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残酷的现实终于让他“感四周多虞,耻经生寡术”,于是退而读书,开始着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崇祯十年(1644),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还是亡了,三十岁的顾炎武却浴火重生了,从此,他的人生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jNyYF  
  顾炎武忠心明朝,不愿投降清廷。明亡之后,他参加抗清义军,力图复明大业,然而在时纷纭变换的大势之下,他一个人的力量难免微弱,遍布全国的抗清活动在清廷的武装高压之下走向低潮,炎武也因政治牵连而被迫四处漂泊。岁月的流逝,没有使炎武忘却国家之很;坎坷的遭遇,也没有使炎武的耿耿孤忠有所销蚀。他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山川民情,研究政治得失,徐图复明大业。 t<F `{r  
  顾炎武涉猎广泛,著述颇多,历经风雨之后终成大家。他虽有毕生抱负,却始终未能得偿所愿,其内心深处的悲愤哀痛自不待言,但他从不因此颓唐或怨天尤人。一生当中,他多次哭吊孝陵,以抒故国遗民之情,也多次以死坚拒清廷征召,至死不为名利所动。 Gx^>no&G`  
  生于千灯,长于千灯,数十载漂泊,一朝逝去,落叶归根,葬于千灯。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顾炎武不幸染病,久治不愈,最终于山西曲沃溘然长逝。两个月之后,其堂弟扶枢南返,归葬千灯祖茔,至此,顾炎武走完了他的传奇一生。 S8rVL  
  作为一个学者,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跋涉山川,实地考证,结识名士,成就辉煌。作为一个思想家,炎武着眼现实,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创造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如今的千灯镇上,依然会有当地居民前去拜谒他的墓茔,传诵他的故事。千灯的水土给了顾炎武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顾炎武的思想也赋予了千灯一种绵延的文化传承。 JB)Qke4E|  
  悠然地走过千年,千灯古镇依然在江南的温软清绮中闲庭信步,不闻不问尘世间喧嚣浮华。 \<@EKEG9  
  我想冒昧地问问,这千灯的石板街,曾经承载了多少前世的少年梦;这隔河的拦船石,又空留下了多少今生的不了情;而那温暖的走马灯,还飘摇着多少慈母的手中线。 @&`%g5I*Z  
  终于有一天,繁华过尽后,已经漂泊多年的当时少年会坐着乌篷船回到千灯。他在灯暖水凉的夜晚,沿着石板长街找到了自家的老屋,抬手轻叩门扉……他见到了等候多年的青衣女子,听到了久违的乡音――你回来了。 u02SB7c'l  
  在一个云薄风暖的四月,我打马走过古镇千灯。我的指尖拂过她的发梢,留下了一世朦胧的痴忆。   !?tA^7lt%  
   r$S`~]{  
  2011年1月6日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6441)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