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e.
Gjvp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因而能否正确选择主题,直接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益。 /( i& Mx<
胡乔木同志说:“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主题的事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思想教材。 -VC =|
那么,哪些主题具有新闻价值呢?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这个说法告诉我们,价值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客体”,是指作为价值对象的客观物;“主体”,就是人。价值应该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于人有益的东西的概念。 #%M;sX?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为群众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担负着鼓舞教育群众的重要任务,因而,我们在选择新闻价值主题时,就要象列宁所教导的那样,“要选择那些为人民群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的间题的主题”,社会生活都是不断地以新的形或出现,许许多多的间题,矛盾纷至沓来,要求人们表示明确的态度,新闻倘若能够站在历史前沿,用社会生活中具体事实对人们所关心的重要迫切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那就能起到震聋发玻的作用,湖北电台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五日播出一篇消息《及时纠正“左”的错误,支持农民劳动致富》。这篇报道通过南漳县委纠正三景管理区党总支批判富裕户张相恒的错误的消息,阐述了党的政策,态度鲜明,界限清楚,起到了澄清是非,安定人心,促进改革的作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UFL
{O}bv
在进行新闻价值主题选择时,对于那些政治敏感性强的问题,记者要敢于抓。一九八七年,我国经过九年的体制政革,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摆到人们面前,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六月十二日,十三日、十六日,《光明日报》上连续刊登关广梅本人来信,通讯《关广梅现象》、《关广梅现象大对话》三篇报道。这些报道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搞祖赁企业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值得肯定的改革经验,记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呢?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关广梅现象在当地所引起的社会舆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间题,人们关心的问题,需要新闻舆论进行解释。 #e6
F
抓住重要的迫协牲主题,运用新闻评论这一形式,其作用往往比叙事性新闻作品更为直接。获一九八七年全国好新闻奖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新闻评论。它抓住了中国改革中需要加以迫切解决的间题。作者在剖析这一时代的重大主题时,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把它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囚历史的大网络中透视,对它极其复杂,的现状作了实事求是合乎逻辑的解释,为人民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于这一类重大的主题,新闻评论就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q;sRd67
我们的新闻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加均利益,所以,应该多选择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主题。这一认识是从党性原则和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出发的。《孝感报》一九八七年搞了一组十分成功的连续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就反映和回答了孝感地区贫困乡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这组报道用了大觉第一手材料写成了各种体裁的报道一百多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了脱贫致富之道。文章反映了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文化的贫困,也是意识的贫困,创造力的贫困,归根结到底是人的贫困、说明了要改变贫困乡的面貌,必须从观念到体制双管齐下。由于这组报道选择了贫困乡人民所关心的灭要的而迫切要求解决的主题,因而得到了当地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从而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实践。 ?Q@}DSxmw
新闻写作中,选择哪些政治上,经济上为大众所关心的主题,不仅可以在当时产生积极意义的影响,而且新闻作为一而历史的镜子,还可以留下借鉴的遗产。 +Cr
u9nB
二 2Nz%6{hm
新闻写作中,主题的提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记者对社会生活在认识上的深化。有了大量素材,还要经过不断反复的提炼,才使新闻主题明确。要表现好的主题,必须在提炼上下功夫。鲁迅说文章要;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渭选材要严,就是要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念义的题材,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即是选新闻点子要选准:所谓开掘要深,是指不仅要有一个止确的主题,而且还要发掘题材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其独特性,使认识关破一般化的界限,向纵深发展,以至得出更为积极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思想。 a2GcQ"YM&
要达到这个目的,记者首先要具有洞察时局的能力,事先认知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总揽大局,透视问题,从而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新建议、新经验。具有这样的意识,记一若才能在角度的选抒,新闻主题的提掘上胜人一筹,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早、你早我新、你新我深、你深我好,在新闻竞争中捷足先登。 ^i `
h#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通讯《“毛家饭店”在韶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没有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变革,就不会有改单的成功,而改革的深入发展,又推动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更大变化。作者在这一主题的捉炼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思思不断认识的价似。一家只能摆“七、八张饭桌”的个体户饭店开在韶山,似乎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但是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与这一事实相关的时代背景。通讯中写道:“‘毛家饭店’和毛主席故居隔着一个水塘,店里密密麻麻地摆着七八张饭桌,坐满了食客。”文中还用了女老板颇具个性的话,如:“毛主席是我家的亲戚呢,我们同一个太公。”作者把个体户汤瑞云同这个历史背娥的人物联系起来,其主题意义就更加深刻。在起草这篇通讯时,作者仅从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巨大变化这一主题出发,忽略这一典型事件的特殊性,改稿时,作者适当加入一些这方面的语言,立意点就更高了,体现了汤瑞云这个毛泽东主席的本家亲戚的普遍农妇,竟然敢于从旧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果不是改革浪潮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是不会出现这样奇迹的,从而引起更为广泛意义的思考。 V@
ECH7A
在我党的新闻史上,有则新华社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消息《冀南我军自卫大捷》,这则消息最后发表是经过修改后的新闻稿,未修改前的新闻稿报道了我党我军实行“和平”、“团结”以争取敌军、并坚持自卫反击取得巨大胜利,但这个报道看不出有什么特点。当时正值“重庆谈判”,对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必须:“自卫还击”,也必须分化瓦解、区别对待。但这篇原稿未能反映当时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后经修改的消息抓住了在这个战役中高树勋将军“深明大义,响应我军号召,停止内战站到中国人民方面来”这个特点,反映了当时我党我军制定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通过修改后的消息,主题更加深刻了,原稿的缺点就是立足点不高,没有跳出具体事实的圈子,而修改后的消息从全局来把握这一次战役,把对具体事件的叙写同概括本质结合起来了。 2+g*C}E
一篇新闻作品的思想主题可以深化,可以提炼,但却不能任意“拔高”,即是说,一篇新闻作品的主题,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让客观事实说话,使主题的产生自然。一九八二年全国好新闻《昌富大叔一一一位普遍社员的风格》有一个鲜明的反映时代特色的主题。作者在写作中让客观事实说话,通过包太得承包责任田自己致富后一人种两家田,慷慨资助有困难的社员以及带头向国家交售公余粮等事实,不仅说明了他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而且在读者面前展示了这位先进农民的道德、情操和风貌。这是经过几十年党的思想教育,扎根社会主义中国大地上八十年代新型农民的典型,事实真实可信,令人折服,正由于如此,作品主题更加深刻,更加鲜明了。 &nhxDSj
三 =t}1bF`V
新闻主题的正确和深刻,决定于记者要有较高的立足点。在新闻写作实践,一些作品有一个正确的主题,但表现不鲜明,要么材料掩没了主题,要么多中心或无中心,新闻材料不能较好地集中主题,直接影响了作品的社会效益。 BPC#?}
主题的鲜明,要求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对问题的提出和材料的选择上要抓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把问题集中起来,使主题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全文,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新闻写作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使读者如坠烟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新闻写作的日的也就落空了。美国记者罗伯特?克拉勃斯的特写《中国拥有也许是世界上最高的蓝球选手》,是一篇言简意明没有废话的好新闻,称得上选择材料,集中主题突出主题的范例,特写的开头引用了一个美国女游客见到穆铁柱时说的话,这种写法,话虽短,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引起读者对穆铁柱的兴趣,紧接着,作者介绍了穆铁柱的身高、比赛情况,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日常生活,记者在选择新闻材料表现主题时,并没有掩没在众多的材料中,而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材料,抒发直接或问接的观感。全文语言简炼,段落短小、两三句话为一段,没有臃肿拖沓之感,表现了穆铁柱也许是世界上的最高的蓝球选手这一基本观点。 )9H8bp_V
新闻事实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和“依据”,它对主题的确定有一价客观的不容更新的“制约性”,所以,新闻主题决不是游离一于新闻素材之外的东西,决不是随心所欲、可以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乱“贴标笺”、随意“拔高”主题的作法不可取,主要是在于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违背了新闻事实是第一性、而作品表达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原则,违背了新闻主题是记者主体意识同客观实际的统一性,主题同材料吻合的要求。 *"rw6.]A
新闻主题的选择和提炼都离不开客观事实材料,马克思说:“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马克思这里指的“实际经验”,就是指社会生活中那种现实的具体的材料,记者只有感受的实观事实多了,才能根据这些具体材料制造出合乎实际的“主题”来。新闻主题潜藏在新闻具体事实中,记者的任务就是理解、消化、捕捉、然后准确地提炼出主题来。 cB;w#CU
要想获得丰富的材料,以选择和提炼出好主题,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一九八二年《湖南日报》曾经发表通讯《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这篇通讯的作者抓住这实际生活中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作者为了探究火柴脱销的原因,先后经历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省、市有关生产部门、批发部门,直至零售部门共近三十多个单位,其中以长沙百货店批发部抵达六次之多,访间这些单位的上至负责人,下至一般职工计一百多人次,掌握了大量当时长沙市火柴的生产,批发和销售等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讯中列举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火柴产供销的具体情况。也正是在反复的数字对比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矛盾,找出了问题的关键,原来“一边市场脱销,一边仓库积压”,数字在这里反映的不仅是火柴供和销的间题,实质上也由此显露出有关部门经营中的作风问题。新闻报道中运用数字,一般是不易吸引读者的,可是作者在这篇通讯里由于数字材料紧扣中心,说明间题,令人信服,而饶有兴味,读之不感枯燥。 *ziD 442
四
6oy"jx `L
在反映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渴望能看到从新的角度来进行报道的新闻。这亦是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求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努力做到的。因而选好各种各样角度来报道某些不可避免的需要反复宣传的新闻主题、成了新闻记者创造性劳动的标志,角度对表达主题重要性就更为重要了。如何开拓老意境中的新意境也就成了人们经常研究的间题。新华社记者郭玲春近年来在新闻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最受赞叹的还是她善于从人们写腻了的主题中,用新的角度写出新意来,即使在会议消息中,郭玲春都善于突破一般模式,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围饶着这一主题消息就有四篇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而郭玲春采写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消息却独具一格。在表现主题的基础上,记者突破了千篇一律的会议消息写作模式,把建国三十五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可算是会议新闻改向的创新之作。消息开头说:“以新闻报道为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一开始就别开生面,紧接着下面引用领导人讲话、题词、发言等,在角度表现上都十分新颖,突破了一般写作的框框,因而使人读来耳目一新。 gW/>Wgb$X
反映医生“医德”好,也是一个老主题,大多数反映这一主题的报道都是以治好病,救人的事实中去发掘,但载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健康》上的消息《乔副教授登门纠正“误诊”》的负责举动,反映医生的医德,作者则抓住了报道的主线—从医生打电话告诉工厂轻工,到饿着肚子骑自行车登门认错:从医面道歉,纠正“误诊”,到向病尺详细交待当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层层深入,把医生举动中蕴藏的高尚医德的本质挖掘出来了。 VqC2MJMT9p
选好角度,提炼好主题,就能使报道更深刻些,使许多主题有了新意。古人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侧面来观察,来表现。因而表现主题要选准角度,善于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认真方析复杂事物,多面展现生活。在别人已经报道的题材里找出别人没有展现的角度。 _-`jXE}
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要善于从相同题材中变换新角度反映不同的主题,使主题有新鲜的特色,又有普遍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和一些重大事件,都要反复进行宣传。这种反复不同于简单的反复,因此在角度选择时,应该一次比一次新颖、深刻。要善于找出不同阶段的差别,弄清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哪些角度已经报道过、哪些还没有报道过,只有抓准特点,选择好角度,才能提炼出新的主题。 Pn0-3
cx
老主题如何出新意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日常报道中,往往一个新的主题出现后,想深入下去难度就很大,比如: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报道,如何使这些老主题出新意,只有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间题才能解决,正如前面我们举例中的郭玲春写会议消息,她之所以善于从别人报道过的主题里写出新意来,就是十分注重角度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一些好新闻,也就是重视了角度的选择,他们往往从同一个题材,同样一类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比别人略胜一筹的主题。 !UOGk\+a}k
古人陆机在读到文章立意时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其意是主题的表现,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就不能称雄一代,得到世人的赞誉。可见,选择好新的角度对表现主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共有 0 条评论